中国最大最美的360观景平台——牛背山您好,欢迎来到牛背山风景区! 加载中...

您当前位置:荥经牛背山风景区 >> 游记散文 >> 浏览文章

烟雨紫炉的桃园幻境——行走荥经县紫炉村

时间:2013年12月01日 信息来源:本站原创 点击: 字体:




横梗在汉源,荥经两县之间的泥巴山脉,向北面延伸了一条支脉。水势潺潺的紫灵河在这里汇合了小溪詹家沟,顺着山谷安静地流淌下来,穿过田野农舍,茂林修竹,直到在山脚融入荥河。 
如果说雄劲阳刚的泥巴山像个壮汉,那么它的这条支脉,就是小鸟依人的少女。 
就在这座柔美的山上,坐落着同样柔美的小村庄,紫炉。 
               12月10日,笔者跟着几位当地人前往紫炉村,一窥此地传说中的秀美迷离。 
        从荥经县城往新建乡方向走,约摸五十分钟后,一条铺满沙石的机耕道出现在公路旁,抬眼望去,这条路沿山势而上,直伸入云雾缭绕的深山。 
        天空并不晴朗,相反还有些许阴霾。“这样的天气,紫炉的风景最美。”同行者说道,脸上带着期待。 




深山中的“上山龙之地”    

   沿着机耕道一路上行,机耕道在河谷里延伸。乱石杂陈的河床穿过茂密的针叶林,却听不见水声。手指斜坡下的河谷,“这条河就是紫灵河。”一同上山的五哥说道,他就是当地人,熟知此处民风。紫灵河有一条支流,唤作“詹家沟”,这两条小河的交汇处,就是紫炉村。 
        半山腰,路旁停着一串贴了大红“喜”字的汽车,旁边的农舍上张灯结彩。有人家在办喜事。 
        “以前没大路的时候,山上结亲只能靠走。现在都是用汽车了。”五哥说道,“从这里往上再走二十分钟,就是紫炉村地界了。” 
        翻过一道山梁,地势变得平坦起来。紫炉,就这样安详而突然地出现在眼前。 
        在紫炉村口这个被绿色包围的巨大山谷里,田野如织,阡陌交错,其间分布着青瓦泥墙的农舍。村庄四周遍布树林,在这个地势高气温低的山乡,高大笔直的针叶乔木似乎是构成山林的主体,曲折枯黄的落叶树则点缀在中间,恰似裹挟着其它色调的墨绿色海洋,从林立的山峦上奔涌下来,直到深入曾经的农田,把荒芜的红壤重新变得生机盎然。 
紫炉村当地山势纵横,河流交汇,两旁都是河谷,紫灵河和詹家沟两条小河分列于村庄左右,一路流淌下去。四周山峦遍布,缭绕的雾气中,下山方向平缓的群山间,一座高大峰影若隐若现,那是钟灵山的轮廓,紫河和詹家沟就在这座山脚下的工业村交汇,而后下山汇入荥河。两条被群峰包围的小河,并肩冲击出了一条狭长的河谷高地,然后又在高地的尽头合流。也由此,造就了当地奇特的“上山龙”地形。据说,在晴朗的白天,若是登上附近的制高点远眺,便可以看见“上山龙”的全貌。原来,经过河流千万年的冲刷,紫炉河谷呈现出狭长形状,高处鸟瞰犹如一条巨龙,构成一个巨大的“丁字形”,将紫炉村的十个队分为三部分。古时,当地人相信年成不好,就是因为这恶龙作祟。于是,他们便在龙腰的位置不断挖掘,希望可以挖断恶龙的腰身,斩除恶龙。结果,恶龙没有现身,而那山上却积土成田,不知不觉中开出了沃野漫山,当地也就有了“挖断山”这个地名。民间传说固然不可信,但透过荒诞的奇幻故事,却可以理解古朴的当地人对于先民开拓精神的纪念。 
        而在这里,值得纪念的不仅仅是开荒拓田的先民。 
        离开河谷沿着机耕道上山,道旁尽是密布的树丛灌木。行至半山腰一个名叫马草坡的地方,蒿草中隐约可见得一条小径。顺着小径走,在难以穿行的荆棘丛中,一座石块垒起的坟墓赫然眼前。据当地村民介绍,这是一座“红军坟”。当年,红四方面军离开雅安时,有部分受伤的战士没有跟上大部队,于是就三三两两地隐匿在雅安的山区乡坝。大部队走后,两名重伤战士来到了紫炉,却不想在这里被地主恶霸杀害。解放后,地方上希望找到这两名战士的遗骸,修墓安葬以慰英灵。但是时过境迁,红军战士的遗骸早已不知去向,当地人只得把寻得的一些红军遗物葬入坟中,才有了这样一座红军衣冠冢。现在村里四五十岁的青壮年,小学念书的时候,都来过这里扫墓纪念。



若隐若现的矿脉        

昨天的夜雨打湿了道路,鞋底很快沾满了泥巴。在道旁一间挂着“新建乡紫炉分校”牌子的青瓦砖房前,记者停住了脚步。 
        “可别小看这房子哟。”见记者在给瓦房拍照,一位老农热情地凑了上来,“紫炉村和紫灵河的名号,都和这座房子有关。” 
        听老农的口气,眼前这座房子好像还有些来头。虚心一打听,记者得知了流传在紫炉村的一个创业传奇。相传清朝乾隆24年(1759年),萌动的民族资本开始涉及采矿冶炼等手工业领域。一位名叫范遇时的洪雅商人,来到紫炉村一带寻找矿脉,以求开矿致富。但人生地不熟的他几经勘探,却始终没有发现可供采掘的矿源,不禁有些灰心丧气。一日,范遇时再次探矿无果,郁闷中倒在地上发愣,不知不觉地睡了过去。梦中,一位老人对范遇时笑曰,“汝寻之物,即在身下。”范遇时随即惊醒,下意识地拨开身下草皮,竞见泥土中有黑亮的铅矿石隐现。范遇时欣喜若狂,就地开矿洞办实业,终成一方大户。因为他的矿炉冶炼时,炉火远观呈紫色,此地也就从此被叫做“紫炉”,而那条从这里流过的河流,也因此得名“紫灵河”。为了纪念发家的地方,范遇时就在自己做“白日梦”之处建了庙宇,唤作“紫灵堂”,因在西岳山脚,亦称为“西岳庙”。两百多年以后,昔日的紫灵堂已经变成了今天记者面前的学校,而那条紫灵河,仍旧如百年前一般,安静地和古庙擦身而过。 
        在紫炉当地,开过矿洞的地方不只这一处。在河谷旁边半山腰处“打望”,可以看见对面相隔不远的一处寸草不生的山壁。这山壁之下有一条沟,名叫“银槽子沟沟”。这个名字颇为拗口的山沟,就是古时银矿故地。据说当年发现这处矿藏时,是在一个大晴天。那天日头高照,有行人从这沟上山路经过,发现沟中竟然有银光闪烁,恰似一匹奔跑的白马。当地人考究之后,确定这是露出地表的银矿石反光,遂在此开矿经营,使当地人得了一笔意外之财。 
 


人工重建的绿色山岗        

天色愈加阴霾,淅淅沥沥的雨点飘了下来。紫炉笼罩在白色的水汽中,一切都若隐若现,恍若与世隔绝的桃源。 
        见到乡间美景,很多城里人都会感叹,“住在这里真巴适!”在山顶俯瞰紫炉景色时,记者也这样说道。 
        “如果只是看,紫炉风景的确好。但要是长年生活,可就没这么简单了。”当地一位周姓大哥说道,遥指山下的田野林木,“除了河流和山峰之外,组成这些风景的一切,从农舍田野到山路树林,全部都是人造的。无数代先民的开拓,才留下这样一个家园。” 
        上山路旁的田地里,一个四五十岁的老农在翻土,身旁两个大婶儿正拿着水桶往林子里走,似乎是要去给自家的树木浇水。以前,村庄周围的山上遍布田地,成规模的树林却并不多见。植被不多的弊端众人皆知,因此尽管当年所有的劳动力都集中在传统农业上,但紫炉却远没有今天的安详秀丽。到了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期,这里开百姓家的田地里始逐步地退耕还林,村民们的营生从种田变成了植树。树林多起来的二十余年里,茂密的树林覆盖了大山,农业科技的进步也空余出了更多的劳动力。据说,当年紫炉村人口多时有上千村民,到了现在只剩下七八百人。和其他地区一样,这里的青壮年大多已经脱离了农田和林业,外出打工去了。 
         今天,行走在这个深山里的小山村,发现已经有人买上了汽车。一些农舍的院坝里,人们集聚着宰杀年猪。在老农杨明科的家里,记者吃上了年猪肉。 
         一桌子的新鲜猪肉,肥的滑而不腻,瘦的热络爽口,记者看着直咽唾沫,一阵狼吞虎咽,好不痛快。 
         屋外,细雨如针,密集清冷,袅袅的炊烟从农家屋顶升腾而上,融入山间雨雾,带给小山村恰似江南的温柔。 
         雨中的紫炉,的确很美。








 
 
文章热词:紫炉村
延伸阅读:
网友评论
 以下是对 [烟雨紫炉的桃园幻境——行走荥经县紫炉村] 的评论,总共:0条评论

走进牛背山 | 联系我们 | 网站地图 | 订阅RSS | 广告服务 | Tags关键字
地址:四川省雅安市荥经县三合乡牛背山 联系QQ:382375073 邮箱:382375073@qq.com CopyRight 2013-2016 荥经牛背山 版权所有
本网站内容均来自网友发布,如涉及到版权问题,与本网站无关 网站建设:[宇瑞工作室]